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十九章苏州改革(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明朝的耕种水平有所提高,尤其是江南这种产粮大区,农民们耕种的都是良田,一亩地基本都能出产2石大米。

    一个农民,一年能耕种三十亩地,一年的基本收成,大约在65~70石之间。

    而当时在各大作坊里工作的工人,一个月也就五钱银子左右,一年最多六两纹银。

    按照当时一两纹银一石大米的购买力(江南产粮丰富,所以粮食价格较低),辛辛苦苦一年,也才能购买六石大米。

    虽然看似给作坊打工,没什么前途,可当时的工人,是不需要上缴一分钱税收的,也就是说,这些钱,无论发多少,都是他们自己的。

    而农民呢?不是每个农民,都有如此多的田地,一般能有个一亩三分地,就算是富农了,剩余的田地,都是那些地主的。

    好心点的地主,会与你三七分,倘若一名佃农,一年种出六十石粮食,地主则要收走七成,佃农只能得到三成,也就是十八石粮食,而这仅有的十八石,也不会全归你,你还得给朝廷缴税。

    明朝对农业的税收,实际上也不高,除掉各种苛捐杂税,真正的农业税,最高时才仅仅百分之十,也就是说,六十石粮食,朝廷只征收六石。

    可这六石粮食,找谁征收呢?

    地主才不会那么好心,替佃农缴税,按照他们的思想,那就是谁种地谁缴税,于是这六石粮食的税收,最终还得由佃农自己支付。

    按照正常算法,十八石粮食,再去六石,最终能留下十二石,也算是比那些工人强上不少。

    只可惜,税率不是这样算的,朝廷改革货币政策后,佃农缴税,不是上缴粮食,而是支付银子,他们手上没有银子该怎么办?

    那就卖粮食换银子呗!

    于是每到粮食收获,缴税的那段日子,因为大量粮食出手,导致各地粮价都会猛跌,加上商人收购粮食,肯定要赚取差价的,所以佃农们将手上的粮食卖给商人,一石最多能得三钱银子。

    虽然朝廷收税,也会按照当时银子与粮食兑换价格进行收取,可佃农也需要留点余钱,买各种日用品啊!

    所以即便是收成最好的时候,佃农们留下足够一年生活的粮食后,能拿到手的银子,基本不超过二两,而那些在作坊里打工的工人,在购买了基本生活的粮食后,差不多也能省下一两银钱,两边的收入都差不多。

    而成为作坊工人,相对来说容易一点,佃农则需要随时跟地主搞好关系,逢年过节还得送礼,不然地主若不将这地租给你,或者少租几亩地,来年佃农的收入,将会直线下滑。

    原本作坊工人,与佃农的收入水平相差不大,可如今的改革政策一出炉,工人的最低工资翻倍,如此一来,每年除掉基本生活开支后,将能省下足足六七两银子,这样的工资调整,令整个苏州境内的老百姓都沸腾了!

    不少农民甚至在考虑,要不要去给那些作坊打工,省的在为了几亩本就不属于自己的田地,去看那些地主老财的脸色。

    不过这种事情,也就是想想而已,毕竟很多农民耕了一辈子地,没几个愿意轻易改行的,何况现在的日子...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