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10章 力挽天倾(叁六)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黑水,修栈道以通往来。”

    田令孜失势后,杨复恭成为左神策军中尉。神策新军在其领导下保持了较高的效率和战斗力。神策军在杨复恭主政时,其多以假子担任都将、地方刺史,如杨守贞为龙剑节度使;杨守忠为洋州节度使;杨守信为玉山军使;杨守亮为金商节度使等。这时的神策新军对于在京瓷地区的动乱还是有一定的抑制力的。“六月,以扈跸都将杨守亮为金商节度、京歌制置使,将兵二万出金州,与王重荣、李克用共讨朱玫。”在此战中,保銮都将李挺,扈跸都将李茂贞在凤州击败邠州军,这加速了邠州军的分化,使王行瑜在光启三年正月反正诛杀了朱玫。同年六月,神策新军讨伐凤翔李昌符,后以李茂贞为凤翔节度使。

    “天威都头杨守立与凤翔节度使李昌符争道,麾下相殴,帝命中使谕之,不止。是夕,宿卫皆严兵为备。己酉,昌符拥兵烧行宫,庚戌,复攻大安门。守立与昌符战于通衡,昌符兵败,帅麾下走保陇州。杜让能闻难,挺身步入侍。韦昭度质其家于军中,誓诛反贼,故军士力战而胜之。守立,复恭之假子也。壬子,以危驾都将、武定节度使李茂贞为陇州招讨使,以讨昌符。”

    李晔继位后,由于杨复恭把持朝政,假子布于天下,李晔对其甚为猜忌,对神策军系统也加以分化。龙纪元年,李晔赐杨复恭假子杨守立李姓,改名李顺节。后又提升其为天武都头、领镇海节度使,后加同平章事。以李顺节对抗杨复恭,加以分化神策军内部。同时,李晔对禁军大肆扩充,其人数一度达到十万。但这些军士多为市贩,不能一战。后又借讨伐河东之名将神策军的统军权交由宰相张浚。“张浚帅诸军五十二都及邠、宁、郁、夏杂虏合五万人发京师,上御安喜楼饯之。”但此次出兵,战前换帅,张浚素与神策军毫无瓜葛。杨复恭手下的这批假子怎能为张浚所用,加上对手李克用沙陀精骑兵雄天下,故而王师大败,军队损失殆尽。

    李晔对杨复恭的猜忌并未因神策军战败而减少。大顺二年,李晔出杨复恭为凤翔监军,杨复恭拒不领命请求致仕。他致仕后李晔认为其谋反,从而引发了神策军内部的火拼。

    “乙酉,上御安喜门,陈兵自卫,命天威都将李顺节、神策军使李守节将兵攻其第。张绾帅家众拒战,守信引兵助之,顺节等不能克。丙戌,禁兵守含光门,俟其开,欲出掠两市,遇刘崇望,立马谕之曰:‘天子亲在街东督战,汝曹皆宿卫之士,当于楼前杀贼立功,勿贪小利,自取恶名。’众皆曰:‘诺。’遂从崇望而东。守信之众望见兵来,遂溃走。守信与复恭拿其族自通化门出,趣兴元,永安都头权安追之,擒张维,斩之。复恭至兴元,杨守亮、杨守忠、杨守贞及绵州刺史杨守厚同举兵拒朝廷,以讨李顺节为名。”

    杨复恭出走后,李顺节又骄横过度,出入以兵相随。遭到了当时左右神策中尉刘季述和西门君遂的猜忌,二人将李顺节斩于银台门。其部下天威、捧日、登封三都大掠永宁坊。景福元年三月,左神策军勇胜三都都指挥使杨子实、杨子迁、杨子钊三人均为杨守亮假子,其知杨守亮必败,遂率其众两万余人降于王建。同年四月,因李顺节的继任者贾德晨对李顺节的死颇有怨言,使得右军中尉西门君遂对其痛下杀手,贾德晨死后,天威军数千骑投奔李茂贞。

    从大顺元年开始到景福元年仅三年时间,神策新军便遭受了讨伐河东之败王师损失殆尽;杨复恭致仕使得玉山军与其他神策军火并;天威军李顺节被杀,神策天威、捧日、登封三都作乱;左神策勇胜三都投降王建;继任天威军都将贾德晨被杀,数千骑投奔凤翔。三年来,神策新军可谓是元气大伤。但李晔此时却要以神策军为主力讨伐李茂贞,这无疑是对神策军毁灭性的打击。

    这次讨伐凤翔镇的大败,对于神策军来说是一次致命的打击。凤翔李茂贞、邠州王行瑜等看到中央权势己荡然无存,其政治野心大大增强,欲行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事。遂有乾宁二年王行瑜、韩建要求割神策军镇于己之事;王行瑜、李茂贞领兵进京之举。进而发生的凤翔军与邠州军为争夺李晔而进行的战斗中,神策新军被打得措手不及,几乎没发挥作用便被击溃,只有捧日和护跸二都前来护驾。故而李晔在重组禁军时将军权交由诸亲王手中。

    李晔重组神策军并以亲王典军,可见李晔身边已无可信之人,但重组之军又败于李茂贞,仅余两万余人。李晔在此情形之下为华州韩建所欺,驻蹲华州。李晔在华州为韩建所迫,要求解散禁军。李晔此时却丧失了胆气,竟同意了韩建的要求。

    “初,帝在石门,数遣嗣延王、通王将亲军,大选安圣、奉哀、保宁、安化四军,又置殿后军,合士二万。建恶卫兵强,不利己,与巨川谋,即上飞变,告八王欲胁帝幸河中,因请囚十六宅,选严师傅督教,尽散魔下兵。书再上,帝不得已,诏可。又废殿后军,且言‘无示天下不广’。诏留三十人为控鹤排马官,隶飞龙坊。自是天子爪牙尽矣。建初惧帝不听,以兵环宫,请诛定州行营将李筠。帝俱,斩筠,兵乃解。”

    到了此时此景,李晔真正成了孤家寡人,身边要兵无一名亲卫禁军,唯一能征善战之李筠也被自己处死。神策新军的历史至此也告一段落,这也标志着神策军也即将告别历史舞台。

    总的来说,历史上神策军自从天宝十三载(754年)哥舒翰在磨环川设立开始计算,到天复三年(903年)被正式废除,一共经历了149年的历史。在这一百多年的历史中,神策军走过了四个发展阶段,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与宦官势力紧密的联系起来,基本上与宦官集团的势力共荣共辱,直至最后的消亡。

    第一阶段,神策军初立时期。

    神策军最初设立只是一支普通的边军,与唐中央没有密切的联系。而此时的宦官势力也只是刚刚开始崛起,对于唐朝的政治、经济和人事等各种权力基本还没有什么控制力。可以说,在这一阶段中,无论是神策军还是宦官集团的势力都处在草创期,而迎接他们的便是两者发展最大的机遇—安史之乱的到来。

    第二阶段,神策军与宦官势力开始结合期,从安史之乱神策军中原赴难开始止于唐德宗兴元年间。

    安史之乱的爆发对于神策军和宦官势力来说都是一次大的机遇。对于神策军来说,正因为有了安史之乱才得以从边地开进中原,而此时的宦官集团也由于唐肃宗的信任,势力迅速膨胀,在中央开始出现了擅权的大宦官。也就是在此阶段,宦官势力开始与神策军相结合。宦官鱼朝恩以监军的方式出现在神策军中,意味着神策军与这位代宗时期的权阉有了实质性的联系,而且正因为凭借着与鱼朝恩的关系,神策军才能够进入中央成为禁军。故而从神策军成为禁军的那一刻起,就己经深深的印上了宦官集团的烙印。

    在这一阶段,由于宦官势力的支持神策军的发展可谓是及其迅速。通过鱼朝恩,神策军完成了从边军到地方藩镇,由藩镇成为中央禁军进而再次出镇京西的三级跳式的发展。从战斗力层面看,此时的神策军均是身经百战的士兵,拥有很强的的战斗能力。但此时的神策军与宦官集团的联系还不是十分的牢固,没有形成制度化的结合方式。故而在鱼朝恩死后,宦官一度不再掌握神策军的兵权。但这种情况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唐德宗试图通过诏令的方式指挥神策军平定藩镇的尝试,没有取得成功,反而使得神策军精锐尽出,京师空虚,几乎颠覆社稷。

    第三阶段,神策军与宦官势力紧密结合期,从唐德宗贞元初年起至唐禧宗广明年间长安失守。

    自从唐德宗返回长安后,便开始对于神策军进行新的补充和建设。而这次建设主要以建立神策军两军中尉制度为核心。唐德宗在兴元年间便开始对于神策军进行扩充,将神策军分为左右两厢,分别以窦文场和王希迁监两厢,不久又将左右厢改为左右军。此时的德宗由于经历了径师之变,对于文臣武将均不信任。故而把重新组建的神策军交由宦官统率,在贞元年间正式设立左右神策中尉作为神策军的最高领导。同时也建立起了一整套的指挥系统,其中如副使、判官等均由宦官出任。而在京西北的神策军军镇也均有监军使,这就使得宦官势力深深地植根于神策军内部,从此以后神策军与宦官势力密不可分,紧紧地联系到一起。

    在这一阶段,神策军在指挥体系上基本由宦官控制,在布防格局上,神策军在京西北地区形成了众多的军镇,这些军镇与地方藩镇形成了防卫吐蕃入侵的有力屏障,使得吐蕃再也没有能够深入关中腹地。同时,神策军镇还起到了监视歌内藩镇的作用,防止再次出现祸起肘腋的情形。战斗力上,神策军在此阶段呈现了下降的趋势,这与神策军自元和年间起便不再征伐有很大关系。他虽然能够在历次皇位交替和宫廷政变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在阵地作战的能力上基本丧失,所以会出现在黄巢之乱的过程中神策军不堪一击的情形。黄巢之乱中的潼关之战标志着唐德宗重建的神策军的彻底溃亡,神策军进入他的衰亡时期。

    第四阶段神策军与宦官集团的分离、衰亡期,从唐僖宗奔蜀,田令孜创立神策新军起至天复三年年崔胤废神策军止。

    神策军溃亡后,田令孜在成都重新招募组建了神策十军五十四都。这批神策新军每都千人,总数在五万人左右。但在指挥方式上与以前出现了很大的不同,虽然保留了两军神策中尉,但在基层指挥结构上以军使和都将为神策新军的直接指挥者。神策中尉逐渐无法直接驾驭神策军,反而采取了与都将结为假子关系来控制军队。正因为神策中尉的控制力下降,神策五十四都的军队有相互攻击者,有追随宦官出奔者,有投靠强藩者。逐渐成瓦解之势,至今年被韩建解散,神策新军也退出历史舞台。后虽又重新招募两军用以护卫皇宫,但这定额六千人的军队完全已丧失了任何战斗能力,只是一支有着神策军名号的普通卫队了。故而在南衙北司纷纷勾结强藩为援的时代,宦官集团投靠的李茂贞输给了宰相崔胤投靠的朱全忠,所以崔胤迫使唐李晔尽杀宦官,废神策军。存在一百多年的神策军正式的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所以可以这么说,在神策军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宦官势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神策军赴难中原,它走过的每一步脚印都有宦官势力的踪影。从边军到藩镇再到中央禁军都是依靠鱼朝恩的扶持;兵力达到十五万,形成神策中尉制度是窦文场和霍仙鸣的功劳。反之,神策军的强大也为宦官势力把持朝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历次皇位交替和与朝臣的斗争中,都可以看到神策军定鼎乾坤的作用。在衰亡的过程中,二者也是一致的。由于中央政权的衰落,宦官势力不可避免的也在衰落。而依附于宦官集团的神策军自然而然也是走下坡路的,在战斗力、兵力和给养上都呈现了下降的趋势。所以神策军与宦官集团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故随着宦官集团的覆灭神策军自然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而李曜之所以听到李巨川说能让神策军为自己马首是瞻之后吃了一惊,则是因为神策军再如何不济,在目前的情况下,仍应该是尽量维持皇权的一支军队,为何李巨川这话听起来,竟似乎有把握能让神策军投到藩镇麾下一般。要知道,这个“投”,是整个神策军的投靠,而不是神策军麾下某个将领带着本部人马的投效。

    如果掌握神策军……李曜心中也不由得跳得快了不少。

    那岂不是表示,自己可以看似不挟天子地挟天子?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