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人生跌宕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今夜,是农历新年大正月的最后一夜,是大正月民间习俗“瞧春客”最后一个酒局,一位才女美眉做东买单。

    酒店在市区一个机关大宅院深处,是时兴的家常菜馆,位置僻静,环境优雅。

    夜色静谧,楼上楼下的住户各自用防盗门锁着自己家的秘密,关闭着各自的高兴或者不幸各自家道的兴旺或者衰落。

    开宴时,三才女三雅士(当然我很粗俗权充雅士一回)都很讲究礼数,在推让谁坐首席座位的时候,其余五位男女居然达成共识,说我是“老师”理当让我坐首席左手位置;还有个我最不应该推让的理由是,我年长。

    其实,我也没有教过书,连上学也只读了个小学毕业。至于“老师”一称,是我供职的文化部门没有约定却俗成的规矩,把年长的同事都叫作老师的。与正宗老师是两个概念。所以,在这五位面前,我愧不敢当老师。特别其中有位雅士是我的同乡——善福,他不仅文学才华横溢,在时事政论研究方面也在鄂西北地区独树一帜,且在政界、仕途叱咤风云多年,有颇多政绩和事业建树。善福他居然也很真诚的谦恭让我坐首席,恭敬不如从命,我只是稍稍谦让扭捏了些许,也就心安理得的坐了上席的左手席位。

    酒席上,虽然同吃一桌菜,同饮一壶酒,但在座位的上下左右分别上,从古至今一直很讲究人分尊卑长上三六九等的。孔夫子有云:“食不厌精,席不正不坐也”——此处的正与不正,说白了就是眼前这一拨客人谁该坐上席尤其是左手谓之的首席,然后再分谁该坐旁席和边席。别小看首席那顿饭食工夫的分别,那是对您的身份地位尊卑贵贱富裕贫穷款爷大腕原配夫人小三卖浆者收破乱者流的认定。

    谓予不信,且举一例。二十年前,敝县西乡有一农夫去亲戚家喝喜酒,自认为的辈分该坐左手首席,却让不该坐的坐了,于是大打出手,不合丧了人命,自己也落了个挨了子弹还命的下场——您说这酒席坐的!

    话说回来,既然是正规酒局,就不是您上班为赶时间,报纸包着油饼手捧着塑料盒子热干面一路跑着朝嘴巴里填——什么都不讲究也没谁与您讲究的。

    今夜这酒席的首席,我也自以为我可以坐。论酒局坐席的俗话说,有钱不如有权,有能不如辈高,辈高又不如年长。今夜酒局之上确实我年长嘛!但对善福的真诚或者无奈的让座,却引发了我对世事、人生之路莫测的许多感慨-----举杯间,慢慢回忆起认识和基本熟悉他善福的经过

    哗啦,哗啦,轰隆,轰隆,一条大河从县南部深山悬崖峭壁间奔突、冲撞、跌宕蛇行而来,蜿蜒到县城西郊十里外,又纳入了一条叫作山苇沟的细流。

    山苇沟,几乎瞧不见沟,遍沟都是铺天盖地的一两人迭起高的山芦苇。春夏,是一沟的苍翠;秋冬,是一沟的枯黄。山芦苇在这里只有两个用途,一是山民割下它的穗子扎扫帚,一是用它的杆子代瓦铺排屋面,再一个用途是它的根,野猪们啃着可以充饥。因此,山民们出行进城,行走在山芦沟,都是结伴而行,时常防备着哪一丛茂密处有野猪突然呲牙咧嘴冲你而来,把你当芦苇根给啃了!

    话说新春大正月半间的一日,有一个年轻人正从芦苇丛中只身穿行摆荡而来。他,头戴麦秆原色之黄已经变黑的破草帽,穿着沾满泥尘灰屑的半新黄军装,肩上担着一副担子,一头是篾编的方型皮篓,篾篓里面装的是一层层谷壳铺垫而叠磊的鸡蛋;担子的另一头,是一根棕绳子系吊的小脸盆大一个青石头——是山民为着担子两头的平衡,经常使用的一种系担方式。这幅行头是为家里购买油盐——进城卖鸡蛋的。

    后来我才早知道他就是当年的善福。

    那时的善福二十岁刚出头一点。命运不济的他高中毕业时候赶上了国家不再高考的“文革”时期。身板单薄身材纤细山民形容细腰麻杆的他,回到生产队,干不了一应农活。生产队长可怜见,安排他当了记工员。一名学习成绩很好的高中生,回乡当记工员,在山民眼里,也是令人羡慕的轻松行当。可是善福当了半年记工员,到底也当乏味了,日夜做梦都想跳出农门。但而今眼目下,唯一能跳出农门的路子,就是参军入伍。善福托人情说好话,终于跻身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所大学校。欣喜,写得一手漂亮钢笔字的他还当上了连部文书。遗憾的是入伍三年,转瞬已过,命中好运还没有行到的善福,又赶上了复员军人社来社去的现行政策,穿着一身黄军装,在山外的精彩世界转悠了一圈,依然回到了生他却养不好他——吃不饱穿不暖的穷山沟。在那一个劳动日十分工到年底只能折算八分钱分值的岁月里,想吃盐,想买点灯油,还得从母鸡屁股后抠蛋换。待一个个鸡蛋积攒得能装一篓子半篓子了,才专门进城变卖。

    善福挑着鸡蛋担子,几十里山路小心翼翼的紧赶慢赶,城里人快吃中午饭时才闪悠到县城西关一个老庙改建的小学前,一阵风儿来,把破草帽子一掀动,意外瞧见了闲转悠的和他一同复员的战友陈祥,当下,心里不免涌上一阵酸楚感慨:同乡同入伍,同时服役期满同复员的战友,陈祥因是商品粮户口,复员却能够安排到县司法局工作,当上了很吃香的律师。自己却依旧回到老山沟,每日里面朝黄土屁股朝天,自己放屁自己闻的在土里刨食。眼前看看陈祥的衣着整洁,面容的光鲜,不憨不傻的善福不免自惭形秽;就势把破草帽盘子朝下一拉,想遮颜过市回避从前很亲密的同乡战友而去。

    不料陈祥眼尖嘴快地叫他:“善福啊,咋的啦,不想理睬老战友啊?”

    善福见陈祥主动搭腔,只好轻轻放下担子,自我解嘲地苦笑笑:“哪是我不愿意理睬你啊,你看我这个悚样子——我是怕你不理睬我啊。你看你们都还混出了个人样子,我,唉,是夜壶掉了把——不能提啊”

    “你就这么认命算了?”陈祥反诘道“凭你那一肚子文化,凭你那一手漂亮钢笔字,你就不想找机会混出个人样子来?”

    “咋不想呢。”善福说“投错娘胎啊,出生在深山农村。唉,舅子只有舅子命啊,想当姐夫万不能。好机会像雨点子一样——也临(淋)不到我头上来啊。”

    “ 你娃子莫悲观,莫泄气,我给你告诉个好消息”陈祥说“你没有听广播、没有看报纸啊?”

    “陈大律师笑话我啊,你不是不晓得我住家的那个鬼不生蛋的地场,家家户户穷得卵子打板凳响啊,哪有广播听,哪有报纸看啊!听不见看不到山沟外面任何信息啊。哎,大律师,你说的到底有啥好消息啊?”

    “国家从今年起,正式恢复高考了。”

    “国家恢复高考?!”善福脸上荡漾起一丝淡淡的希望之光。

    陈祥下命令似地说“你娃子从今天回去起,要把高中课本捡起来复习。现在还是正月半间,赶夏天高考时,凭你的聪明劲儿,上大学没有问题!”

    “听你的。”善福似乎顿时长了些精神,说“我这鸡蛋也不能白送你感谢你送好消息的——不是我小气鬼啊,还要变点钱,买油盐啊。今天听你这么一说,还得去书店买点复习参考资料不是?”

    “哈哈,赶得早不如遇得巧,我就是转悠着买鸡蛋的。”陈祥说“你舍不得白送给我,我一下子给你按照市价五毛钱一个全部买下总可以吧?走,跟我一起到屋,还管你吃肉喝酒---我看你娃子要转运气了。”

    面对战友的絮叨,善福不无伤感地说:“唉。天干无露水,人穷无人情啊。不是舍不得送给你鸡蛋,说个咒人话,是家里死人连噙口钱都没有啊。”

    “闲话少说,走。”陈祥提起善福的连在绳篓上的扁担。

    善福只好矮下身子肩起担子,随着陈祥走。

    善福晃悠着担子,跟着陈祥进了司法局院子,上四楼,进了陈祥的屋子。

    其时,陈祥媳妇蔡云已经把午饭做好。见陈祥把一个卖鸡蛋的人领进屋子,尤其是说还要她加菜管卖鸡蛋的午饭,很是不悦意。

    陈祥便示意她进了厨房,告知她说,来者并非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卖鸡蛋的,而是碰巧遇上的很是想念的同时参军入伍的同乡战友。叮嘱她,一定要热情,客气,不能慢待了战友。人啊,是后颈窝子头发,摸得着,看不见,牛屎巴巴也有发热的时候,说不定善福哪年就能混出个人模样来呢。

    这才让蔡云换了副笑脸出来与善福搭讪,加菜,备酒。

    饮酒间,陈祥与善福免不了畅叙战友别离之情。善福提到感激陈祥的好消息和使劲鼓励时说:“没有得到你陈祥这个消息时,我准备走业余文艺创作之路,慢慢发表文艺作品,寻求一个出头之日。今天身上揣的有篇叙事诗,准备送给县文化局办的文艺杂志,看能否发表,先造点名声再说。”

    陈祥说:“看来,你娃子还是想出人头地嘛。我说,你要创作、复习高考两不误。我说你娃子运气要来了吧——文化局那个文艺刊物啊,有位编辑是我的本家哥哥,你去直接把稿子送给他看,就说你跟我熟悉——”

    “看来,今天进城很顺当啊。”善福说“瞌睡来了,都有枕头呢。鸡蛋卖的顺溜,我估计送稿子去也会顺溜的。”

    善福与陈祥邂逅交谈的情况,以及善福是何方人士,住家哪里和生存环境,生世简历,都是后来陈祥来我们文化大院我家里闲聊起善福来我才知道的。

    当然,最先知道的是善福那天怀里揣着稿件来到文化局院子探询到了我的住所——一栋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修建的一脊压两栋的土墙平房中的一间十四平米的小房间。

    一脊压两栋的土墙平房,中间是供各小房间住户出进的走廊,光线很暗,再加上每个小房门口都支的有锅灶,把走廊墙壁熏得很黑。从外面进来的生人,一瞬间很难适应走廊里的黑暗。

    午饭过后,我还没出门上班,坐在迎着院子的窗户下看书,脚下踏着火盆取暖,忽而听见门口锅灶拚动的声响,便问了一声:“谁啊——走路咋不注意点?”

    一个很陌生的声音在外应道:“对不起,对不起啊。我的眼睛近视,是第一次进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